創業難,但如果再加上語言不通、又受到法規阻礙,更是難上加難。今年的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嘉年華,有一場特別的demo show,叫作「Dragons’ Chamber Taiwan」,想上台,唯一的限制是:必須是在台灣創業的外國人。這也是台灣首場專為外籍創業者設計的demo show,希望做在台創業外國人與天使投資人的橋樑。
靈感來自真人實境節目「龍穴」
Dragons’ Chamber Taiwan由來自加拿大商會的夫妻John Kellenberger和Carrie Kellenberger,以及安石國際執行長Elias Ek合作發起,希望藉由成立平台,連結台灣外籍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。事實上,Dragons Chamber Taiwan的靈感來自真人實境節目「龍穴之創業投資(Dragon’s Den)」;由主辦方找來天使投資人(他們稱之為「Dragons」),每間新創有10分鐘pitch、5分鐘Q&A,說服Dragons投資他們,若創業者說服成功,不僅能獲得創業資金、還能獲得建議。
而這次的四位Dragons,分別有專精於亞洲市場顧問的Revital Golan、擁有豐富產品開發經驗的愛爾蘭創業家Philip Corri、貝萊德投資管理公司台灣區負責人Leo Seewald,以及活動發起人之一、同時也是「How to Start a Business in Taiwan」一書的作者Elias Ek。不過,和一般的demo show活動不同,他們並非只開放給一般大家認知與網路科技相關、以成為獨角獸為目標的新創報名,只要想法夠好,Dragons’ Chamber Taiwan也歡迎小型商業活動參加。例如,這次參與demo的五組團隊就同時包含了機車改裝店和電動腳踏車硬體新創,募資金額從新台幣50萬元到6,000萬元都有。
或許有人好奇,50萬元不是去向銀行貸款、或跟親朋好友借一下就籌到了嗎?為何要大費周章參加demo show?
台灣優勢:適合居住、位亞洲中心、軟硬技術佳
發起這項活動的三人,都曾多次在台灣創立公司。儘管台灣市場不大,不過他們一致認為,台灣相當適合創業,原因包含適合居住,且地理位置在亞洲中心,不論到日本、韓國、中國都很方便。Elias補充,台灣不像中國幅員廣大,做任何事情規模都要很大,例如最低下單量,且在台灣,不僅供應商較集中、好聯絡,硬體技術發達、價錢好、工程師也很優秀。
台灣難借貸、簽證限制多、態度不友善
儘管目前台灣並無特別以法律限制外國人向銀行申請借貸,但根據他們過去實際向銀行申請貸款或信用卡的經驗,卻是不斷遭到拒絕。在缺少人脈、又無法向銀行貸款的情況下,外國人要籌得創業基金相對困難。Elias表示,根據他們和台灣經濟部合作做的調查,有62%的外籍創業者表示他們無法獲得必要的銀行服務,例如貸款、辦信用卡、融資等。第二是簽證問題,John、Cassie及Elias,分別在台灣待了10年和17年,不過仍未能成功成為台灣永久居民,相較其他亞洲國家,台灣規定相對嚴格。
Elias指出,由於獲得台灣公民身分的條件相當嚴苛,他們仍無法接父母過來一起住,因此10年後他們很可能必須抉擇,要放下在這裡的工作、還是遠在家鄉的父母。相較日本即將上路的外國專才新政策,只要屬於高級人才,工作滿一年就能獲得永久居留、持有雙護照。而台灣,要工作滿五年才能獲得擁有居留,且仍帶有許多限制。
第三,相較於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相當歡迎外國創業者貸款,台灣政府部門和銀行對外國人卻總是持懷疑態度。Elias表示,曾有朋友申請成立公司,卻接到國稅局電話告知,由於過去曾有外國人沒有繳稅,因此他們不會同意該名朋友成立公司。
「這是種族歧視!」Elias轉述時仍有些氣憤,「想像一下,如果你去買東西,但店員告知你曾有台灣人有不良表現所以不讓你買。」Elias直指,如果連政府都這樣,這會是很大的問題,「不僅限制很多外國人來做生意,也限制了台灣很多機會。」
「我們愛台灣、想一直待下去!」
Elias強調,「外國人在台灣成立的公司,它們是台灣公司,不是外國公司。」根據調查,由外國人創立的公司,員工數比台灣人創立的公司還要多一倍,因此鼓勵外國人來台創業,也替台灣帶來更多工作機會。
今年是Dragons’ Chamber Taiwan第一屆,未來希望發展成常態性,至少一年舉辦一次。而這次的活動,正是希望由下而上打破台灣和外國人間的隔閡,提供場合給外籍創業者表現他們的想法,讓他們有機會獲得資金、人脈和顧問,替他們打開更多扇門;另一方面,也希望拉更多人進來成為天使投資人。
對台灣創業者而言,Elias指出,很多台灣團隊想進軍國際,卻會擔心語言能力、產品是否能被當地市場接受。他建議,其實可以先找住在台灣的外國人一起合作,「創造這些連結,我們會變得更強!」